中新网重庆4月15日电 题:手插秧苗当“田主” 在重庆村庄里感受春耕
作者 梁钦卿
“妈妈,你看我的脚像裹满了巧克力。”4月15日,在重庆市巴南区鱼池村举行的东温泉镇2023年春耕文化节上,一名小女孩脱下鞋子、卷起裤脚,步入水田里,手拿水稻秧苗准备插秧。
(资料图片)
记者站在田坎上望去,两三个青年在水牛牵动下,齐心协力推动着耕犁;还有人躬着腰,在村民指点下有板有眼地插着秧。浑浊的泥塘里,摸鱼的人密密麻麻,纵然满身泥浆,依旧乐此不疲。
当天活动上,100余亩高标准农田觅得“田主”。跟随妈妈一起来参加春耕活动的蒲南宇今年刚满11岁,他说:“妈妈是村里的‘田主’,她希望我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也能拥抱青山绿水,通过实地劳动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要知道,一日三餐吃的米面粮油、水果蔬菜,不是从超市里长出来的。”
据了解,鱼池村村民在2022年众筹唱响村歌《云上鱼池》,不仅唱活了内生动力,还唱宽了“朋友圈”,吸引更多人成为“新村民”“云村民”“荣誉村民”,促成了重庆市第一个“四民”村庄的落地。
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潘家恩介绍,“老村民”为鱼池村原居民;“荣誉村民”包括为当地发展提供长期支持或做出突出贡献的社会贤达人士;“新村民”是在鱼池村投资创业、工作生活的各种创客人才、技术人才和投资者等;“云村民”则是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身体力行支持并参与当地发展的人。
东温泉镇党委书记李晓秋说:“鱼池村通过有生命力的大众村歌,吸引了更多拥有共鸣的人成为‘四民’。这不是单向帮助,而是双向奔赴。”村庄需要“四民”的支持,“四民”也需要村庄的情味。
活动当天,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袁明宝成了鱼池村的“云村民”。他告诉记者,自己虽然不是村里的常住人口,但可以借助“云村民”身份,为鱼池村的发展提供更多智力支持,导入更多优质的外部资源。他认为,“云村民”的引入,有助于突破地域限制,吸引更大范围的人才和资源回流。
同时,当地还推出了“我在鱼池有块田”的创新模式,调动生产者和消费者两方面积极性,带动返乡青年、种粮大户、“云村民”等多元群体参与,唤醒沉睡的闲置土地、提升劳动和土地价值,使粮食安全成为更多人的自觉行动。
“乡村需要市民一亩田的经济支持,市民也需要乡村一亩田的情感寄托。”潘家恩表示,成为“田主”,就是在风吹竹林、云海茫茫的原生态深山中拥有了一片“领地”。每逢节假日,携亲带友,置身田地,推动耕犁,既能回味童年记忆,又能丰富儿女教育。
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在视频致辞中称:“我们现在强调各地要因地制宜推进大食物安全体系,这就要求人们要具备大食物安全观,食物多样性对应人的食物需求多样性,大食物安全体系的建设需要大家共同参与,在这一过程中,市民不仅是消费者,还应是参与者。”(完)
Copyright © 2015-2022 北冰洋时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3 联系邮箱: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