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白雪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22年,山西省生态环境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新突破,多项指标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优。近年来,美丽甘肃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黄河流域生态功能出现积极变化,长江流域水源涵养功能明显增强,祁连山生态保护“由乱到治、大见成效”。
十年间,从“蓝天难见、繁星无影”到“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北京的蓝天成为老百姓最有获得感的一件实事。
6月5日,我们迎来了第52个世界环境日。2004年,原国家环保总局首次发布了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从2004年到2023年的20年时间里,我国结合生态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形势与任务,每年都会发布世界环境日主题,并与联合国环境署确定的世界环境日主题形成呼应。
今年世界环境日主题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近年来,中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空气质量稳中向好
2022年,云南省昆明市主城区环境空气优良率达100%,其中优246天、良119天。与2021年相比,优级天数增加37天,环境空气污染综合指数降低13.68%,空气质量大幅度改善。
2022年,北京市大气环境中PM2.5为30微克/立方米、连续两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分别为3微克、23微克、54微克/立方米,多年稳定达标,总体保持下降趋势。
空气质量的改善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幸福感。近年来,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大气污染宣战,以不可动摇的定力保卫蓝天。如今,蓝天白云已成常态。
近日发布的《2022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22年我国空气质量稳中向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浓度为29微克/立方米,比2021年下降3.3%,好于年度目标4.6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为86.5%,好于年度目标0.9个百分点;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为0.9%,比2021年下降0.4个百分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分别比2021年下降0.9个百分点、0.2个百分点、1.0个百分点。
取得如此成绩离不开2022年我国在扎实推进蓝天保卫战中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其中包括,印发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等攻坚战行动方案,全面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顶层设计。配合相关部门印发钢铁、石化化工、有色、建材等重点行业及工业、能源、交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产业、能源、运输结构优化调整等减污降碳协同要求,完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新增25个城市纳入中央财政支持北方地区清洁取暖试点城市,累计完成散煤治理3700万户左右。有序推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积极创造新能源重卡应用场景。以石化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行业为重点,累计完成4.6万余个挥发性有机物突出问题排查整改等。
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2022年,海南省地表水水质总体为优,193个省控监测断面(点位)的水质优良(Ⅰ~Ⅲ类)比例为93.8%,同比上升4.2个百分点;劣Ⅴ类比例为0.5%,同比持平。19个市县中,文昌水质轻度污染,东方和琼中水质良好,其余16个市县水质为优。
2022年,山东省青岛市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全市20个国省控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年度目标,达到或优于Ⅲ类12个,Ⅳ类8个。
为守护一方碧水、绘就生态画卷,2022年,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共审批入河排污口2600余个。深化工业园区水污染防治。开展长江经济带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专项行动,推动1174家工业园区建成1549座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解决污水管网不完善、违法排污等问题400余个。深入实施沿黄省区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推动756家工业园区建成976座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指导各地因地制宜推进总磷污染控制工作,湖北、湖南、江西、江苏、贵州和广西6省(区)印发总磷污染控制方案……
治理好水污染,保护好水环境,一系列扎实推进碧水保卫战的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公报》显示,2022年,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87.9%,同比上升3.0个百分点,实现“十三五”以来“七连升”;劣Ⅴ类断面比例为0.7%,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七大流域和浙闽片河流、西北诸河、西南诸河主要江河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90.2%,比2021年上升3.2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为0.4%,比2021年下降0.5个百分点。210个监测水质的重要湖泊(水库)中,Ⅰ~Ⅲ类水质湖泊(水库)比例为73.8%,劣Ⅴ类为4.8%。204个监测营养状态的重要湖泊(水库)中,贫营养状态湖泊(水库)占9.8%,中营养状态占60.3%,轻度富营养状态占24.0%,中度富营养状态占5.9%。
监测网络“全覆盖”
地处甘肃、青海交界的祁连山被誉为河西走廊的“生命线”和“母亲山”,是黑河、石羊河和疏勒河三大水系56条内陆河的主要水源涵养地和集水区,它在维护中国西部生态安全方面有着举足轻重和不可替代的地位,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由于一系列过度人类活动和全球变暖大趋势等影响,祁连山生态在多年前受到严重破坏。经过持续数年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得到加强,保护区内75.36万公顷林地森林蓄积量持续增加,75.27万公顷草原生态稳定性不断增强,5.21万公顷水域面积更加稳定,旗舰物种及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不断上升。
为全力做好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后半篇”文章,不断推动祁连山生态环境由“治”到“美”再到“效”的转变,甘肃省生态环境厅会同省直相关部门依托“智慧祁连”“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遥感和大数据综合监管平台”等信息化平台,打造“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监管体系,对祁连山地区开展科学监测、系统评估,祁连山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循环能力全面提升。祁连山只是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国全力推进现代化监测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监测是客观评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依据。”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副司长蒋火华在近日生态环境部召开的发布会上表示,新时代十年,是我国生态环境监测成效最显著的十年。
监测网络实现“全覆盖”。蒋火华介绍,国家直接组织开展监测的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海洋等环境监测点位达1.1万余个,实现了地级及以上城市全覆盖、重点流域全覆盖、省市交界全覆盖、管辖海域全覆盖。“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初步建成,天上有卫星,空中有无人机,水里有监测船,地面有走航车,构建起守护祖国绿水青山的“监测天网”。
数据质量“大提升”。蒋火华表示,目前,生态环境监测基本完成省以下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垂直管理改革,全面完成国家和省级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建立了“谁考核、谁监测”的全新运行机制和“谁出数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的责任追溯制度。同时,推动环境监测弄虚作假纳入刑法修正案,持续保持打击弄虚作假行为的高压态势。蒋火华提到,“监测数据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显著提升,公众感受和监测数据更加一致”。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环境监测信息已实现“快、实、新”。据蒋火华介绍,目前,我国环境监测能够及时满足公众对环境质量信息的需求,实时发布空气、地表水自动监测信息,每周(暑期)发布海水浴场水质状况和游泳适宜度信息,每半月发布空气质量预报会商结果,每月、每季度发布空气和地表水质量状况,每季度发布海水水质数据,每年发布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权威、高频、实用的监测数据成为指导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公共产品。”蒋火华说。
Copyright © 2015-2022 北冰洋时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3 联系邮箱:562 66 29@qq.com